中心簡介  /  聯絡本中心

一無掛慮
Anxious for Nothing

 

作者:Rusty Wright (http://www.probe.org/rusty/)

譯者:鄧潔儀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英文原文首頁

版權聲明

 

「死亡是唯一的快樂,亦是唯一解脫。」

「有違大眾信念,世上無盼望可言。」

這些想法是多麼的沮喪。第一句來自一份校報的分類廣告,第二句則是一個無名氏在課室黑板上的題字,兩者都顯示了心理學家所說的「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對無意義的存在感到沮喪。

當我還是大學新生的時候,我亦曾受類似的焦慮所困擾,直至我的朋友介紹我認識聖經中的耶穌,煩擾才停止。接受耶穌為救主之後,我發覺祂釋放了我,不再是焦慮的奴隸。我身為一個心理學主修生,由察覺到很多嚴重的心理疾病都源自一些細小問題,繼而看著耶穌在我生命中處理這些小問題,令主修心理學的我覺得極為有趣。

試考慮以下兩個定義,再探討焦慮的四大成因。

「焦慮」代表著情緒混亂的狀態,特徵有恐懼和擔心 [1]。它並非外來壓力,而是面對艱難環境的內在反應 [2]。「基督徒」是承認自己與神缺乏相交關係的人,且完全相信耶穌是恢復該關係的唯一方法。

焦慮的四大成因是罪疚、恐懼、缺乏人際關係和缺乏人生意義。

罪疚

未能達到標準(內在或外在給予的)常會引起罪疚感,心理學家常認為這些感覺是由過去的問題或墨守道德準則所引起的。很多人都有這些問題,但較可信的解釋是一個人有罪疚感是因為他的確有做錯事,如果這是真的話,要治療一個有罪疚感的人就是要他承認錯失,但,這是頗困難的。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一位心理學家O. H. Mowrer指出兩難之處:

在這點,我們亦遇上困難,因為除非人們承認自己的罪惡,否則他們是不會徹底改變的,但一個人很難認罪,除非他「經已改變」。換句話說,完全覺悟自己深切無能是一個嚴重的自我「侮辱」,而他必須有一個新的動力來源去忍受它。 [3]

耶穌給人力量去忍受它,我們必須來到祂面前,承認我們的罪和無能,在我們接受祂為救主那刻,神就赦免我們所有的罪──過去的、現在的,以至將來的,聖經說,「祂(耶穌)在十字架上死,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 [4]及「…付了贖價來赦免我們的罪,使我們得自由…」 [5]每年我們都花費過萬元,希望心理學和精神科醫生會解決我們罪疚的問題,但耶穌給予完全的赦免──擺脫罪疚的自由,且是免費的。

恐懼

試考慮兩種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環境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或許是人們最大的恐懼,當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住在我隔壁的同學被雷電擊中身亡,他的死訊對我的同房來說很震撼,他們開始認真地思考死亡的含意。焦慮來襲。

接受耶穌為救主的人沒有死亡這問題,當他一接受耶穌,就開展了他和神永遠的關係。使徒約翰寫信給眾基督徒:「…神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也是在兒子裡面。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 [6]對基督徒來說,死亡不足為懼。

對環境恐懼亦會產生焦慮。我們常常遇到的日常焦慮包括經濟上不足、社會上不足,和恐懼個人安全及健康。

這一切恐懼常佔據我們的思緒,令我們無法享受生存的特權,一連串憂慮叫我們發現自己僅僅存在。然而,我們怎能真正受保護?

經濟上的保障是微不足道的,傷害和危險近在咫尺,猶如高速公路上擦身而過的快車,我們永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用我們的方式做事。

某個夏天,我和四個女孩由華盛頓駕車到加州,自此,我知道何為恐懼。面對著責任,我變得有點擔心,如果車子壞了,或是其中一個女孩病了,我可怎辦? 如果有意外,又怎樣? 而且,女孩們都期望我替她們決定所有事。

那時,我變得恐懼,直至我想起耶穌告訴門徒說:「不要憂慮吃的、喝的、穿的,你們的天父愛你,也知道你們的需要。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7]這真的湊效。

缺乏人際關係

一位內科醫生William Glasser在他的書Reality Therapy裡寫道,每個人都體驗著兩個基本需要──感受自己對自己及對別人有價值的需要,和去愛及被愛的需要。他提到滿足這些需要的最佳方法是和另一個人建立親密友誼,對方能接納真正的他,同時當他做出不負責任的行為時,對方亦會誠實地提醒他。

人際關係是重要的,但人始終是人,總會令我們失望,總會做錯決定。最終的療方不正是和我們的創造主相交嗎?祂是信實公義的 [8],從不令我們失望,而且常給我們最好的意見。因為祂愛我們,基督徒能經歷愛他人的自由 , [9]對祂來說,我們是價值連城的:「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10]一個蒙饒恕的人會珍惜自己,因他是「新造的人」 [11],他在基督裡是安然的。使徒保羅寫道:「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的。」[12]

缺乏人生意義

另一位醫生進行了一個研究,對象為三萬一千個在一九四零年代被囚禁在日本及韓國的聯軍士兵。他發現,雖然有足夠食物供給他們,仍有八千多人死去 [13],他斷定死因為「絕望」。

把這情況和過千名因信仰而入獄多年的基督徒比較,得釋放的唯一方法,就是繼續向人分享主愛,尤其是向迫害他們的人。

救主的愛支撐著他們,推動他們成為「基督的使者」 [14],除了服待萬王之王,作祂的使者,人生還有甚麼更大的目標?

常見問題

常有人提出基督教只不過是一個心理「計謀」或花招,他們會這樣想,畢竟,如果某人認為聖經是神的話,他怎會不使自己確信聖經是真的,且透過聖經找到一個絕妙的生活方式嗎?

經過一些研究,我必須說基督教並非一個幻覺。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關於基督教信靠的對象──耶穌基督。祂的神性並祂復活的證據、祂實現了的預言、和祂所改變了的生命,都証明了祂的宣告是真確的。因為我信靠的對象是真確的,信靠這對象也會是真確的。

第二個原因跟人類性格的性質有關。人類性格包括理智、情緒和意志,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我們的情緒 [15],我們的智力亦不能,但有些人卻像那些被囚的一樣,發覺關心折磨他們的人是有可能的。這樣的事,除非有超自然力量介入,否則不可能發生。

第三,是那一本寫著耶穌回應我們的心理問題或其他問題的書──聖經。聖經雖然用了超過一千五百年寫成,由三種語言、四十個不同的作家(其中大部分從未相遇過)寫成,但題目卻是一致的,內容亦相符,且在歷史上是準確的。聖經在超過一千八百年前寫成,包含了今日無數人遇到的心理問題的良方。聖經是一本超自然的書!

當我讀大學時,我對一位專業心理學家怎樣看這些問題感到好奇。當我寫完我變態心理學課程的學期論文,討論耶穌如何治療焦慮(這篇論文包括了來自那研究的想法),我寄了一份論文副本給我的教科書的作者。

在他的回信中,他表示他對其中內容極感興趣。幾個月後,我親自探訪他,他說他希望和耶穌基督有個人關係,當我和他分享「四個屬靈原則」對耶穌的陳述後,他祈禱邀請耶穌基督進入他的生命。他在最新版的書中包括了一句短句,提出今天很多人都透過耶穌得到心理上的幫助。

世界上的人都正找尋一個沒有恐懼和罪疚的自由,他們需要知道神愛他們。如果你從沒邀請基督作你個人救主,我鼓勵你今日就如此作;如果你已經信主,請告訴他人怎樣可以認識祂。

祂釋放我們,讓我們「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本文原刊於Collegiate Challenge, Vol. 12, No. 1, Spring 1973。

  1. Coleman, James C.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Modern life, 3rd edition, p. 657
    〔返回〕
  2. McMillen 5. I. None of These Diseases, p. 106-〔返回〕
  3. Mowrer O. H. "Sin, the Lesser of Two Evils," quoted in Henry Brandt's The Struggle for Peace〔返回〕
  4. 彼得前書2:24, Living Bible〔返回〕
  5. 歌羅西書1:14, Beck〔返回〕
  6. 約翰一書5:11,12〔返回〕
  7. 馬太福音6:31-33, 意譯〔返回〕
  8. 詩篇36:5,6〔返回〕
  9. 約翰一書4:19〔返回〕
  10. 羅馬書5:8〔返回〕
  11. 哥林多後書6:17 〔返回〕
  12. 羅馬書8:38-39〔返回〕
  13. "A Scientific Report on What Hope Does for Man," (New York State Heart Assembly, 105 East 22 St, N Y ), quoted in McMillen's None of These Diseases, p 110〔返回〕
  14. 哥林多後書5:20〔返回〕
  15. McMillen, op cit, p 77〔返回〕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版權所有©2003
OCCR鳴謝Leadership University及文章原作者允許翻譯並在網上發表本文。原文刊於Collegiate Challenge, Vol. 12, No. 1, Spring 1973。
讀者可免費下載本文作個人或小組閱讀及研究,唯必須全文下載,包括本版權聲明,並在引用時聲明出處(引用方法可參「如何在您的中文寫作裡引用本網站文章?」)。
有關OCCR中文文章版權詳情及來源,請往「翻譯文章的版權」查看。
本文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art_0060.htm
OCCR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英文原文首頁

 

版權所有 ©2004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
Copyright ©2004 Online Chinese Christian Resources (OC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