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掛慮
Anxious for Nothing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英文原文|首頁
版權聲明
「死亡是唯一的快樂,亦是唯一解脫。」
「有違大眾信念,世上無盼望可言。」
這些想法是多麼的沮喪。第一句來自一份校報的分類廣告,第二句則是一個無名氏在課室黑板上的題字,兩者都顯示了心理學家所說的「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對無意義的存在感到沮喪。
當我還是大學新生的時候,我亦曾受類似的焦慮所困擾,直至我的朋友介紹我認識聖經中的耶穌,煩擾才停止。接受耶穌為救主之後,我發覺祂釋放了我,不再是焦慮的奴隸。我身為一個心理學主修生,由察覺到很多嚴重的心理疾病都源自一些細小問題,繼而看著耶穌在我生命中處理這些小問題,令主修心理學的我覺得極為有趣。
試考慮以下兩個定義,再探討焦慮的四大成因。
「焦慮」代表著情緒混亂的狀態,特徵有恐懼和擔心 [1]。它並非外來壓力,而是面對艱難環境的內在反應
[2]。「基督徒」是承認自己與神缺乏相交關係的人,且完全相信耶穌是恢復該關係的唯一方法。
焦慮的四大成因是罪疚、恐懼、缺乏人際關係和缺乏人生意義。
罪疚
未能達到標準(內在或外在給予的)常會引起罪疚感,心理學家常認為這些感覺是由過去的問題或墨守道德準則所引起的。很多人都有這些問題,但較可信的解釋是一個人有罪疚感是因為他的確有做錯事,如果這是真的話,要治療一個有罪疚感的人就是要他承認錯失,但,這是頗困難的。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一位心理學家O. H. Mowrer指出兩難之處:
在這點,我們亦遇上困難,因為除非人們承認自己的罪惡,否則他們是不會徹底改變的,但一個人很難認罪,除非他「經已改變」。換句話說,完全覺悟自己深切無能是一個嚴重的自我「侮辱」,而他必須有一個新的動力來源去忍受它。
[3]
耶穌給人力量去忍受它,我們必須來到祂面前,承認我們的罪和無能,在我們接受祂為救主那刻,神就赦免我們所有的罪──過去的、現在的,以至將來的,聖經說,「祂(耶穌)在十字架上死,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
[4]及「…付了贖價來赦免我們的罪,使我們得自由…」
[5]每年我們都花費過萬元,希望心理學和精神科醫生會解決我們罪疚的問題,但耶穌給予完全的赦免──擺脫罪疚的自由,且是免費的。
恐懼
試考慮兩種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環境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或許是人們最大的恐懼,當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住在我隔壁的同學被雷電擊中身亡,他的死訊對我的同房來說很震撼,他們開始認真地思考死亡的含意。焦慮來襲。
接受耶穌為救主的人沒有死亡這問題,當他一接受耶穌,就開展了他和神永遠的關係。使徒約翰寫信給眾基督徒:「…神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也是在兒子裡面。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
[6]對基督徒來說,死亡不足為懼。
對環境恐懼亦會產生焦慮。我們常常遇到的日常焦慮包括經濟上不足、社會上不足,和恐懼個人安全及健康。
這一切恐懼常佔據我們的思緒,令我們無法享受生存的特權,一連串憂慮叫我們發現自己僅僅存在。然而,我們怎能真正受保護?
經濟上的保障是微不足道的,傷害和危險近在咫尺,猶如高速公路上擦身而過的快車,我們永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用我們的方式做事。
某個夏天,我和四個女孩由華盛頓駕車到加州,自此,我知道何為恐懼。面對著責任,我變得有點擔心,如果車子壞了,或是其中一個女孩病了,我可怎辦?
如果有意外,又怎樣? 而且,女孩們都期望我替她們決定所有事。
那時,我變得恐懼,直至我想起耶穌告訴門徒說:「不要憂慮吃的、喝的、穿的,你們的天父愛你,也知道你們的需要。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7]這真的湊效。
缺乏人際關係
一位內科醫生William Glasser在他的書Reality Therapy裡寫道,每個人都體驗著兩個基本需要──感受自己對自己及對別人有價值的需要,和去愛及被愛的需要。他提到滿足這些需要的最佳方法是和另一個人建立親密友誼,對方能接納真正的他,同時當他做出不負責任的行為時,對方亦會誠實地提醒他。
人際關係是重要的,但人始終是人,總會令我們失望,總會做錯決定。最終的療方不正是和我們的創造主相交嗎?祂是信實公義的
[8],從不令我們失望,而且常給我們最好的意見。因為祂愛我們,基督徒能經歷愛他人的自由
, [9]對祂來說,我們是價值連城的:「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10]一個蒙饒恕的人會珍惜自己,因他是「新造的人」
[11],他在基督裡是安然的。使徒保羅寫道:「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的。」[12]
缺乏人生意義
另一位醫生進行了一個研究,對象為三萬一千個在一九四零年代被囚禁在日本及韓國的聯軍士兵。他發現,雖然有足夠食物供給他們,仍有八千多人死去
[13],他斷定死因為「絕望」。
把這情況和過千名因信仰而入獄多年的基督徒比較,得釋放的唯一方法,就是繼續向人分享主愛,尤其是向迫害他們的人。
救主的愛支撐著他們,推動他們成為「基督的使者」 [14],除了服待萬王之王,作祂的使者,人生還有甚麼更大的目標?
常見問題
常有人提出基督教只不過是一個心理「計謀」或花招,他們會這樣想,畢竟,如果某人認為聖經是神的話,他怎會不使自己確信聖經是真的,且透過聖經找到一個絕妙的生活方式嗎?
經過一些研究,我必須說基督教並非一個幻覺。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關於基督教信靠的對象──耶穌基督。祂的神性並祂復活的證據、祂實現了的預言、和祂所改變了的生命,都証明了祂的宣告是真確的。因為我信靠的對象是真確的,信靠這對象也會是真確的。
第二個原因跟人類性格的性質有關。人類性格包括理智、情緒和意志,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我們的情緒 [15],我們的智力亦不能,但有些人卻像那些被囚的一樣,發覺關心折磨他們的人是有可能的。這樣的事,除非有超自然力量介入,否則不可能發生。
第三,是那一本寫著耶穌回應我們的心理問題或其他問題的書──聖經。聖經雖然用了超過一千五百年寫成,由三種語言、四十個不同的作家(其中大部分從未相遇過)寫成,但題目卻是一致的,內容亦相符,且在歷史上是準確的。聖經在超過一千八百年前寫成,包含了今日無數人遇到的心理問題的良方。聖經是一本超自然的書!
當我讀大學時,我對一位專業心理學家怎樣看這些問題感到好奇。當我寫完我變態心理學課程的學期論文,討論耶穌如何治療焦慮(這篇論文包括了來自那研究的想法),我寄了一份論文副本給我的教科書的作者。
在他的回信中,他表示他對其中內容極感興趣。幾個月後,我親自探訪他,他說他希望和耶穌基督有個人關係,當我和他分享「四個屬靈原則」對耶穌的陳述後,他祈禱邀請耶穌基督進入他的生命。他在最新版的書中包括了一句短句,提出今天很多人都透過耶穌得到心理上的幫助。
世界上的人都正找尋一個沒有恐懼和罪疚的自由,他們需要知道神愛他們。如果你從沒邀請基督作你個人救主,我鼓勵你今日就如此作;如果你已經信主,請告訴他人怎樣可以認識祂。
祂釋放我們,讓我們「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本文原刊於Collegiate Challenge, Vol. 12, No. 1, Spring 1973。
- Coleman, James C.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Modern life, 3rd edition, p. 657
〔返回〕
- McMillen 5. I. None of These Diseases,
p. 106-〔返回〕
- Mowrer O. H. "Sin, the Lesser of
Two Evils," quoted in Henry Brandt's The Struggle for
Peace〔返回〕
- 彼得前書2:24, Living Bible〔返回〕
- 歌羅西書1:14, Beck〔返回〕
- 約翰一書5:11,12〔返回〕
- 馬太福音6:31-33, 意譯〔返回〕
- 詩篇36:5,6〔返回〕
- 約翰一書4:19〔返回〕
- 羅馬書5:8〔返回〕
- 哥林多後書6:17 〔返回〕
- 羅馬書8:38-39〔返回〕
- "A Scientific Report on What Hope
Does for Man," (New York State Heart Assembly, 105
East 22 St, N Y ), quoted in McMillen's None of These Diseases,
p 110〔返回〕
- 哥林多後書5:20〔返回〕
- McMillen, op cit, p 77〔返回〕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版權所有©2003
OCCR鳴謝Leadership University及文章原作者允許翻譯並在網上發表本文。原文刊於Collegiate
Challenge, Vol. 12, No. 1, Spring 1973。
讀者可免費下載本文作個人或小組閱讀及研究,唯必須全文下載,包括本版權聲明,並在引用時聲明出處(引用方法可參「如何在您的中文寫作裡引用本網站文章?」)。
有關OCCR中文文章版權詳情及來源,請往「翻譯文章的版權」查看。
本文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art_0060.htm
OCCR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英文原文|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