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翻譯和傳播」之一
瑪利.鍾斯和她的聖經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版權聲明
三月八日(本週一),在英國倫敦市內著名的聖保羅主教座堂將會舉行了一次十分觸目的感恩崇拜,出席的嘉賓有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英國聖公會大主教、上下院議員代表、倫敦市長,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聖經公會代表;會後,倫敦市長還會特別設午餐款待六百名特別的嘉賓。這次崇拜名為Tongues
of Fire(「以舌如火」或「像火焰的舌頭」;參徒二:3),是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簡稱BFBS)成立二百週年的感恩崇拜(有關崇拜的程序見http://www.biblesociety.org.uk/2004agservice.pdf)。
這次盛大的感恩崇拜對於全球很多信徒來說,其意義並非在於紀念一個二百歲的英國基督教機構,而是感謝上帝在這二百年來為全世界所做的事情──就是為我們今天能以負擔得起的價錢、以自己的母語來研讀上帝話語的福份獻上感恩。同樣地,亦向三千多個群體──他們仍未有自己語言的聖經──呈上我們真誠的期盼和禱告,盼望他們有一天如我們一樣,以自己的語言來閱讀聖經和認識上帝。
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禱告何時實現,但我們知道這個心願是由一個在英國北部威爾士村落成長的小女孩──瑪利開始。
我立志買一本聖經
瑪利.鍾斯(Mary Jones)在一七八四年出生於威爾士一個寂寂藉無名的小村落,名叫蘭非罕歌爾村(Llanfihangel-y-Pennant)。她在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中成長,父母親都是紡織工人。瑪利就是居住在這個連學校也沒有的窮鄉中,但每星期她們一家都會參與崇拜,她那顆愛上帝話語的心使她的生命活得異常豐盛。瑪利從小就渴望閱讀聖經,好好學習上帝的話語,但她們一家並沒有能力購買一本聖經——聖經於當時並不普及,而且價格更是昂貴得驚人。
直到瑪利十歲那年,蘭非罕歌爾村終於有第一間學校了!瑪利每天步行一里路回校,瑪利深信,只要學會文字,她便有機會閱讀聖經,所以即使她每天得花上兩小時往返學校,她也很珍惜這個機會。但最令瑪利興奮的是每星期的主日學,她可以學習更多聖經故事。愈認識聖經內容,瑪利便愈想擁有自己的聖經。當時,她的鄰居伊萬斯太太(Mrs.
Evans)願意借她的聖經,於是瑪利每個星期六都會步行兩里路到她的家去閱讀聖經。瑪利的讀經生活就是這樣開始了。
由於瑪利渴望擁有聖經的心愈來愈強烈,但家裡實在負擔不起這費用,年紀小小的她就想到要工作賺錢來買自己的聖經。她每天除了回校上課、做家課、溫習,還要替母親料理家務,所餘的時間實在無多,但她為了儲錢購買自己的聖經,她願意用她僅餘的時間替老婦拾柴火、替村婦照顧小孩,還抽空替人縫補窗簾布,以賺取些微的酬勞。伊萬斯太太知道瑪利的計劃之後,便將一些小雞送給她,待小雞長大、生蛋後,她就可以把雞蛋賣錢了。一本聖經的價錢就像瑪利面前的一座山,但她有信心能夠將它移開。
「萬里」尋經記
過了六年,瑪利終於有足夠的金錢買聖經了,可惜這個小城並沒有聖經出售。從她的老師口中得知,離開她家約四十公里的巴拉(Bala)城鎮,一位名叫湯姆斯.查理斯的牧師(Rev.
Thomas Charles)有聖經出售。於是在一八○○年的夏季,還未到十六歲的瑪利就獨個兒上路,徒步越過山嶺,經過杳無人煙的田野,到達一個完全陌生的城鎮,目的就是要購買一本夢寐以求的聖經。終於,經過一整天的路程,瑪利終於來到巴拉。可惜她來遲一步!最後一本聖經都給人預訂了。瑪利極度失望,忍不住哭起來了;她一邊哭、一邊把她的故事告訴查理斯牧師。查理斯牧師深受感動,結果,他將最後一本聖經賣給瑪利。
當時,隨著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91)的傳教活動,在威爾士及至整個英國的信主人數不斷增加,對聖經的需求亦大大增加。一八○二年十二月,查理斯牧師在倫敦的屬靈小冊子公會(Religious
Tract Society)會議上,講述了瑪利.鍾斯的故事,指出威爾士人迫切需要聖經。與會者認同威爾士人的需要,更認為這不單是英國的需要,而是全世界的需要!會中一名浸信會牧師約瑟.休斯(Rev.
Joseph Hughes)的回應,就成為整個聖經公會運動的里程碑:「既然如此,我們可能需要一個公會——如果是為威爾士,為何不也為整個大英帝國?為何不也為整個世界呢?」
在整個基督教的歷史中豈止一個瑪利.鍾斯呢?他/她們那顆渴慕上帝話語的心,都要叫今天身處物質豐富社會的信徒慚愧。然而,上帝就是藉著這位住在窮鄉僻壤的小女孩瑪利,喚醒了當時英國的教會,他們萬眾一心,為要使英國和海外地方的信徒都能夠以付擔得起的價錢、用他們自己的文字來購買聖經、閱讀聖經。正當歐洲大陸面對拿破崙史無前例的軍事威脅,上帝在英倫開展了一場屬靈運動。在瑪利二十歲那年(一八○四)的三月七日,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正式成立,當日就有三百人出席成立慶典。當時聖經公會的理事會是由卅六人所組成:十五位聖公宗信徒、十五位非聖公宗信徒(當時稱為dissenters或nonconformists,即「不從國教者」)和六位來自海外但必須住在倫敦或附近的信徒。當時理事會的總幹事是浸信會的約瑟.休斯和聖公宗的約西亞牧師(Rev.
Pratt Josiah)。
這些教會領袖和信徒放下各自對其信仰的執著和對聖經獨特的見解,上下一心,務要把聖經帶到全世界去。此外,還有無數人支持聖經公會,其中值得一提的有當時著名的神學家和聖經學者沙普(Granville
Sharp; 1735~1813),以及當時英國非常著名的反奴隸制度的領袖,亦是英國下院議員威爾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 1759~1833);威爾伯福斯深信,更多認識聖經能使人有正確的價值觀,更能仿效上帝的美善。
要讓一人有一本經
鑑於機構的成立是因著威爾士的需要,因此,機構首項完成的發行工作就是威爾士文聖經,共有二萬本威爾士文新舊約聖經全書和五千本新約聖經。在一八○六年,當第一部滿載聖經的馬車駛進威爾士境內時,人們都歡呼起來;他們迎接這馬車的情況,就好像昔日耶路撒冷居民迎接失去已久的上帝約櫃一樣(撒下六章)。繼威爾士之後,他們又著力為蘇格蘭高地和愛爾蘭的人提供他們的需要。然而,機構成立的目的並非只為英國本土,更加為了海外地區。因此,在隨後的百多年歷史裡,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的工作和資源,主要都是在海外事工方面(見本系列之三)。直至一九八○年代,由於各地聖經公會紛紛成立(他們亦是經濟獨立的),再加上聯合聖經公會的成立(一九四六)和發展(見本系列之五),特別在推動全球聖經翻譯的工作上,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才集中於英國本土(包括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事工,為此,他們曾經沿用聖經公會(The
Bible Society)這名稱,意指英國本土(而非全球)的最主要聖經公會。
上帝給人類寶貴的聖經就是這樣送到世界各地。在聖經公會的百年慶典(一九○四)中,他們宣布已建立了共八千個附屬組織和海外分發站(depot),其中有二千多個是在海外,所涉及的翻譯工作約有三百八十個語言,而透過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發行和銷售的聖經,超過一億八千一百萬冊之多。
聖經公會的目標是要以一般人負擔得起的價錢和所能了解的語言來購買聖經、閱讀聖經,把聖經發行至全世界。在這二百年的聖經翻譯歷史裡,聖經譯本由二十多種語言增至二千三百多種語言(或文字),其中當然還包括華人信徒所敬重的《和合本聖經》;時至今日,全球的聖經公會已有一百三十六個會員公會,在二百五十多個國家工作。今天全球信徒手上的聖經,百分之八十是聖經公會所印製的。
這並不是甚麼可誇的成就,只是見證了上帝給全球的聖經公會和聯合聖經公會一個事奉上帝、服事信徒的機會,亦同樣見證了世上有很多人能以負擔得起的價錢,購買一本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的聖經,確實在是信徒的福氣。
(瑪利.鍾斯的故事後被編寫下來,於一八九六年出版成書,中文版可參閱:http://www.cbible.net/testi/mary/mary-main.htm。)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版權所有©2004
OCCR鳴謝文章原作者允許在網上發表本文。原文刊於《時代論壇》,第八六二期,二OO四年三月七日。
讀者可免費下載本文作個人或小組閱讀及研究,唯必須全文下載,包括本版權聲明,並在引用時聲明出處(引用方法可參「如何在您的中文寫作裡引用本網站文章?」)。
本文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art_0065.htm
OCCR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