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翻譯和傳播」之二
十八世紀前的聖經翻譯運動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版權聲明
聖經公會的工作是有關聖經的翻譯、出版和發行。聖經公會雖然是近代成立的機構,但是它的異象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有關聖經翻譯歷史的簡述,就是嘗試勾勒出十八世紀前的聖經翻譯運動和聖經出版過程中幾個重要的里程碑。可見歷代信徒致力於聖經翻譯、出版的工作,自古至今,從未間斷。
他爾根
很多古代宗教都擁有自己的聖典,但這些聖典並不是供一般人閱讀的。對於某些宗教而言,聖典主要是供那些特別受啟蒙的神職人員閱讀,因此就不期然地賦予這些聖典神祕色彩;這些宗教領袖不期望一般信徒會理解這些聖典,畢竟,在宗教圈子裡,這種神祕色彩往往帶有神性的含義,而擁有神祕知識的人自然也配有難以言諭的權威。然而,猶太──基督教傳統卻非常強調信徒要明白、要研讀聖典的內容,因為大家都相信,聖經蘊藏著上帝賜予人類的真理,即使兩者的聖經在書卷數量上各有差異。
因此,聖經應該使用讀者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才能有效地研讀聖經。聖經翻譯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紀的亞蘭文口譯方式。當時被擄回歸的猶太人,大多數都已經採用當時的國際商業語言亞蘭文,對母語希伯來文感到非常陌生,因此,他們在會堂誦讀聖經經文後,「傳譯者」(希伯來文稱為methurgeman,參拉四:7)便即時提供亞蘭文的翻譯。這種翻譯本來是以口譯為主,久而久之,這些口譯產生了文字版本,稱為「他爾根」(Targum),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版本的「他爾根」;在亞蘭文,「他爾根」就是「翻譯」的意思。
《七十士譯本》
然而,最重要而又是最大規模的聖經翻譯工作,可算是由公元前三世紀的埃及亞歷山太城猶太人團體展開的,他們把希伯來文聖經中的五經部分翻譯成希臘文;其餘的部分亦在隨後的兩個世紀陸續面世。一般稱這譯本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所謂「七十士」,是源於猶太人傳統的說法:有七十二位長老花了七十二天時間來翻譯五經,結果,他們翻譯的作品全是相同的(意即七十二份譯本都是一式一樣的!);後來有另一說法,把這個數目簡化為七十,所以今天稱這譯本為《七十士譯本》。
在新約時期,無論是猶太教教徒抑或是基督信徒,這部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都是他們共用的聖經,亦是保羅、路加以及大多數新約聖經作者使用的聖經。我們可能以為,《七十士譯本》的內文就如現代譯本的舊約部分一樣,都是大同小異,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於希伯來文聖經文本的流傳過程產生的變化,使這部譯本的希伯來文聖經底本與今天我們所用的希伯來文聖經不盡相同,其內文與現代的舊約聖經都有明顯的分別。舊約次經中的某些書卷就早已見於《七十士譯本》裡,例如《亞撒利雅禱詞與三少年之歌》、《蘇撒拿傳》和《彼勒與大龍書》,而《以斯帖記補篇》就分別早已見於《七十士譯本》的但以理書和以斯帖記。時至今天,這譯本亦為正教教會(特別是以希臘語為主的正教教會)的官方舊約聖經,其權威並不次於原來的希伯來文聖經。
像《七十士譯本》的翻譯工作,在古代社會裡可算是史無前例,而這譯本的出現亦為基督教的聖經翻譯奠立了基礎和楷模。基督教會成立之初,信徒主要是猶太人,但隨著非猶太裔信徒的人數不斷增加,進入第二世紀,教會中外邦信徒的人數已經遠遠超越猶太裔信徒。雖然《七十士譯本》原本是猶太人的聖經,但隨著基督教護教士和教父經常從《七十士譯本》中引用經文作護教之用(如耶穌為童女所生),這譯本在猶太人當中的影響力日漸息微;在拉比文獻中,這譯本更成為被抨擊的對象。
《武加大譯本》
在早期教會,希臘文是非常通行的語言,但為確保福音能廣為人知,亦為有利於教導的工作,不同民族的信徒確實需要一部翻譯成他們的語言的聖經譯本。以希臘語為主要語言的早期東方教會,可能是最早把聖經翻譯成其他語言的組織,例如敘利亞譯本(又稱《別西大譯本》)。但最具影響力的則是西方教會(以羅馬教會為首)所翻譯的拉丁文聖經。
由於缺乏組織和監管,早期(約公元四世紀前)拉丁文聖經(統稱為《古拉丁文聖經》)的翻譯是十分混亂的,質素參差;因此,到公元四世紀末,當時的達瑪蘇主教(Pope
Damasus)委託他的書記,亦是他的神學顧問、著名的教父和聖經學者耶柔米(公元347-419/20)重新修訂當時的拉丁文聖經。結果,耶柔米花了約二十年時間,除了修訂當時的新約聖經和舊約的次經書卷之外,還從希伯來文聖經(而非《七十士譯本》!)重新翻譯了舊約聖經。為重譯舊約聖經,耶柔米更遠赴伯利恆城苦讀希伯來文;他可謂是早期教會歷史中能掌握希伯來文的教父,這是十分罕見的!耶柔米所翻譯的聖經譯本名為《武加大譯本》(Vulgate),是一千年來在西方教會最廣泛使用的譯本。其拉丁文名稱Vulgata,意思是「通俗」,意即為一般人所使用。
新科技的影響
即使這些翻譯工作都是為了使聖經普及於廣大信徒,但在古代社會,要出版一部幾十萬字的聖經是極其複雜的;在古代社會裡,所謂出版,其實就是抄寫,過程是非常緩慢的。雖然有些設備完善的繕寫房曾試圖用朗讀抄寫的方法,大量製作聖經抄本,但情況不見得有很大的改善;其中的抄傳錯誤,一般都會較以肉眼抄寫的為多。
在這種原始環境下,出版聖經的費用極其昂貴。雖然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已經發明了紙張(約公元二世紀末),甚至有說西漢時期已出現了紙張(約公元前二世紀末),但這種技術卻未能造福西方社會。西方社會仍要用羊皮抄寫聖經,抄寫一部聖經(新舊約全書)就需要五十隻羊。錢固然是一個問題,質素亦難以保證。今天,很多信徒都意識到,留存下來的希伯來文(舊約)聖經和希臘文新約聖經的抄本,彼此間就有很大的出入,因此聖經研究裡有一門學科名為「經文鑑別學」,就是要在流傳下來的佐證中重構一個最可靠、最接近原稿的文本。然而,不單單是原文聖經的抄本需要鑑別,其實譯本也是一樣,並且是更為複雜的。耶柔米的《武加大聖經》就是一個好例子。以新約聖經而言,現存的《武加大聖經》抄本接近一萬份。某程度上,每一份抄本(雖然不是完整的聖經)都是耶柔米原來的《武加大聖經》的修訂本!
十五世紀初古騰堡(1397-1468)發明的活版印刷術為聖經文本的流傳以及聖經的出版產生了革命性的貢獻;自此,文本的質素便得以保證——倘若排版的人沒有出錯的話。這技術亦加快出版聖經的速度,再配合成熟的造紙技術(可能是由西班牙人引進),出版成本就大大降底了,使聖經更廣為流傳。在首批由活版印刷術印製的成品中,最為觸目的首推拉丁文大字聖經《邁扎爾聖經》(Mazarin
Bible; 1455/6;邁扎爾為當時法國樞機主教),又稱《古騰堡聖經》(香港聖經公會最近購得一部《古騰堡聖經》的複製本,可供信徒參觀)。
改革運動的精神
活版印刷術的出現亦正好配合改革運動對聖經的重視。在千多年的大公教會歷史中,《武加大聖經》——而非原文聖經——一直為教會的官方聖經,是教會崇拜時誦讀的聖經,是廣大基督教世界(除東正教外)的聖經。其實我們不應該感到有甚麼希奇,在過去的幾十年來,華人教會依然把《和合本》抬高至等同原文聖經的權威;直至近代,還有些教會人士質疑學習原文聖經的必要性呢!改革運動所強調的「唯獨聖經」,以及那種回歸聖經——指原文聖經——的精神,無疑使聖經出版的需求大大增加。在這個時候,聖經的出版幾乎只局限於原文聖經的版本,而且以新約希臘文聖經版本佔大多數。
雖然拉丁文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早已被其他地方語言所取替,但在改革運動之前的教會傳統裡,拉丁文依然是教會語言,而且更變成神性的聖言。要把聖經翻譯成其他語言,教會都會視之為褻瀆和悖逆的行為。約翰.威克理夫(John
Wycliffe; 1328~1384)有見當時教會的腐敗,認為對教會最有效的改革是讓平信徒明白聖經。他把《武加大聖經》翻譯成英文(1382),因而被革去牛頓學院神學系的教職。他生前雖然逃過教會的懲治,但在他死後,教會對他仍恨之入骨,竟然議決把他已死去四十四年的屍骨掘出來,燒成灰燼。
威克理夫對上帝話語的執著、對教會的熱愛,以及他那顆對上帝火熱的心,使他被譽為「宗教改革之晨星」(Morning Star
of the Reformation),並深深影響到二百年後的宗教改革人士。要平信徒徹底地體驗上帝話語的權威,信徒就必須能用自己的母語閱讀聖經。馬丁.路德在這方面無疑承繼了威克理夫的心志,但他並非從《武加大聖經》入手,而是從原文聖經著手。他獨力翻譯了新約聖經,並於一五二二年九月出版;一般稱為「九月聖經」(德語:September
Bibel)。而在翻譯舊約部分時,他匯集了多位學者,包括墨蘭頓(P. Melanchthon; 1497~1560)和約納斯(J.
Jonas; 1493~1555),以翻譯小組方式進行。路德的譯本並非最早的德語譯本,但卻是最有影響力的。
隨著聖經得到重視,聖經的出版和翻譯工作亦陸陸續續地展開了,並且是在一個更開放和自由的氣氛之下展開。然而,這方面的工作都集中當時的歐洲主要語言,例如在斯特拉斯堡印製的德文聖經(1466)、在威尼斯出版的意大利文聖經(1471),還有荷蘭文聖經(1477)、法文聖經(1487)和葡萄牙文聖經(1496)。至於英文,雖然歐洲的印刷技術於一四七○年代已經由卡司頓(William
Caxton; 1422~1491)傳入英國,但第一本印製的英文聖經是在一五二五年出版,由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1494~1536)從原文翻譯的新約聖經。由於當時英國依然受羅馬教皇管轄權力的範圍內,而天主教又嚴禁把聖經翻譯成其他地方的語言,所以丁道爾不得已要在德國進行他的翻譯,並在那裡印製,然後偷運回英國發售。但在完成舊約部分之先,他被判為異端,被火燒死了。因此,首本由原文翻譯的完整英文聖經並非《丁道爾聖經》,而是《科威對勒聖經》(1535)。而在英文聖經翻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譯本是一六一一年的《英王詹姆斯譯本》(King
James Version),又稱《欽定本》(Authorized Version)。雖然聖經公會發行數百種語言的聖經和譯本,但自聖經公會成立之始,在英文聖經發行方面,一直都只發行《欽定本》聖經;而在一九○一年起,這政策卻包括其他譯本。
然而,直到十八世紀福音的大復興,以及隨後成立的宣教差會(主要在英國),聖經翻譯與聖經出版就開始被重視。宣教士在宣教工場建立教會,他們如何有系統地宣講聖經?以及如何使當地人能更體會和實錢聖經的教導?這些工作都是與聖經翻譯與聖經出版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版權所有©2004
OCCR鳴謝文章原作者允許在網上發表本文。原文刊於原文刊於《時代論壇》,第八六三期,二OO四年三月十四日。
讀者可免費下載本文作個人或小組閱讀及研究,唯必須全文下載,包括本版權聲明,並在引用時聲明出處(引用方法可參「如何在您的中文寫作裡引用本網站文章?」)。
本文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art_0066.htm
OCCR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