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翻譯和傳播」之三
聖經公會運動(下)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版權聲明
附屬的地區小組和聖經小販
由於聖經公會要把聖經普及化,讓一般信徒能以付擔得起的價錢來購買自己語言的聖經,所以聖經公會銷售聖經的一般原則,都是以接近成本(有時甚至是低於成本)的價錢發售;這個原則到今天依然是全球聖經公會所緊守的,因此,聖經出版的經費一直都是依靠信徒和教會的奉獻,以及聖經公會會員的年費。在BFBS成立的短短十年裡,在英國和威爾斯各地設立了二百個「附屬的地區小組」(Auxiliaries),一方面為機構籌募經費,另一方面亦承擔銷售聖經的工作。
這些附屬小組所建立的支持(和銷售)網落,不單支持了英國和威爾斯的工作,亦直接支持了聖經公會在海外成立的附屬「聖經分發站」,這些分發站(depot)往往就是當地聖經公會的前身。這些到海外推動聖經工作的人,名副其實就是「聖經小販」(colporteurs)。他們當中不少是聖經公會的雇員,專責把聖經帶到農村地區出售;他們攀山越嶺,冒著疾病、瘟疫的危險,與豬牛同宿,有時甚至被誤為大英帝國的間諜。他們所帶同的聖經,都不是免費贈送的,但卻是以人們能負擔得起的價錢賣給他們;很多時候,從鄉農身上所得到的,可能不是銀兩,而是一些雞隻、雞蛋、白兔,甚至是猴子!
此外,由於聖經公會誕生的日子,正是普世宣教工作的黃金期,聖經公會也把握這時機與很多宣教機構(有數十個之多)合作,在不同地區工作,特別是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協助他們把聖經翻譯成當地的語言。例如,聖經公會也曾支持倫敦傳道會宣教士馬禮遜牧師(1782~1834)於一八二三年完成的《神天聖書》。另一方面,宣教士亦協助聖經公會把聖經帶到不同地區,成為聖經公會的義務聖經小販。三位著名的英國女傳教士凱布爾(Mildred
Cable; 1878~1952)和弗倫奇兩姊妹(Eva French; 1869~1960; Francesca
French; 1871~1960)亦曾承擔聖經小販的工作。她們在二十世紀初期遠赴中國,曾五度穿過戈壁沙漠,共花了卅六年時間在中國傳道,並售賣聖經;他們於一九三六年返回英國,一直在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工作。據聖經公會的記錄,很多在亞洲的聖經小販同工都是女士,她們都有「聖經女士」(Bible
women)之稱號!
聖經分發的工作並未因為兩次大戰而停頓。雖然這些聖經小販盡量避免去戰亂的地方,但亦有不少人嘗試把聖經帶到參戰的軍人當中。據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的記錄,在一九一六至一九一七年期間,在中國就分發了三百萬本聖經。不單如此,聖經翻譯工作在大戰期間亦得到推廣;在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間,就有卅四個新語言的譯本面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在捷克的布拉格市的聖經分發站被迫關閉,而聖經分發工作亦被納粹政府禁止,但當地的聖經印發並沒有停止。有趣的是,負責釘裝的主管同時也是受雇於納粹政府,負責印務工作的!
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事工的推廣以及其運作模式的成功,刺激了類似的組織相繼在其他地區成立。在這方面,當時聖經公會的其中一名成員,本身亦是德國信義會駐倫敦牧師的斯坦科普夫牧師(C.F.A.
Steinkopf)的功勞也不小。他為聖經公會走遍歐洲大陸,在他們的推動和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的協助下,歐洲主要地區的的聖經公會亦相繼成立。單單在一八○四至一八一八年間,歐洲就有十四個聖經公會成立,包括俄羅斯(1812)、芬蘭(1812)、丹麥(1814)、荷蘭(1814)、挪威(1815)和巴黎(1818)。
主要服事愛爾蘭地區的都柏林聖經公會(Dublin Bible Society,又稱為Hibernian Bible
Society)於一八○六年成立,這個公會雖然與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關係密切,但一直以來都是獨立運作的;後改名為北愛爾蘭聖經公會(Bible
Society in Northern Ireland),亦是聯合聖經公會的成員之一(參本系列之六)。
美國聖經公會
在美國的聖經翻譯和出版工作的源頭,可追溯至英國的清教徒埃利奧特(John Eliot)在東岸麻省的印度安人語言的翻譯工作(1663),並由「新英格蘭耶穌基督福音推廣和促進會」(The
Corporation for the Promoting and Propagating of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in New England;成立於一六四九年)出版。這機構亦出版了幾部印度安語聖經譯本。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成立不久便進軍這個曾經是大英帝國最大的殖民地──美國第一所聖經公會在一八○八年於費城成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建立了一百三十個聖經公會,其中有十五個「女性聖經公會」(Ladies
Bible Associations),例如紐約的「日內瓦女子聖經公會」(Female Bible Society
of Geneva; 1813)就是第一個「女性」的聖經公會。顧名思義,這些組織主要都是由女性負責的,亦藉此鼓勵主內姊妹參與事奉,而她們所服事的對象都是一般窮人或新移民。
基本上,在美洲的聖經公會組織都是得到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支持,但實際上,不同地區的聖經公會的待遇卻大有不同;有些地區的聖經供應非常充裕,有些則極為缺乏,特別在當時西部許多新定居點連一本聖經也沒有。因此,對於一個面積如此廣大的地方,確實需要一個中央統籌的組織,來統籌聖經發行的工作。一八一六年五月八日,五十六個的聖經公會代表在紐約開會,同意成立一個新的全國性機構,就是「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並採用與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相似的會章。他們更發信鼓勵全國信徒和其他聖經公會的組織支持這個新成立的聖經公會,並指出這聖經公會「徹底擯棄地方感情、黨派偏見、宗派嫉妒。其成員在這基礎上——而且只是在這個基礎上——結成聯盟,……就是分發聖經,分發大家都認可和被定為最忠實的譯本。」
到一八三九年,美國大多數州的聖經公會已經加入這個全國性的機構,所以,美國聖經公會就成為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以外,最龐大的聖經公會。不過,直至如今,美國仍然有一些公會只以「附屬機構」的形式加入美國聖經公會,亦有些選擇保持獨立。除了對美國本土印度安人的工作之外,美國聖經公會對海外的聖經翻譯工作亦不遺餘力,其中包括中國、菲律賓、泰國、中東、非洲和中美洲(例如墨西哥和古巴)等地,而在歐洲,他們亦協助當地聖經公會的聖經發行工作。
到一九三○年,聖經公會在歐洲與北美的發展已經漸趨穩定,他們獨特的目的與使命已廣為人知,也為人所贊同,亦有大量的平信徒參與其中;這些平信徒往往較他們的教會領袖更加積極和投入。由於聖經公會的使命是服事地上所有信徒,不分門派,所以各地的董事會與員工均來自新教(或更正教)教會。他們與新教各教派保持密切的聯繫,亦受到廣泛的尊重;直到二十世紀中葉,羅馬天主教才積極參與他們的工作。他們在出版原文聖經和提供大量高質素的譯文方面,其嚴謹的學術態度,確實為他們建立了令人羡慕的名聲。他們在語言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方面,亦深受語言學界和翻譯界的推崇。同樣地,他們多年來為大眾提供服務與產品時,都嚴守不偏不倚的政策,避免在其出版物中涉及教義的註解或評述。他們由始至終也持守著創辦的宗旨,就是讓所有人以負擔得起的價錢購買自己語言的聖經。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版權所有©2004
OCCR鳴謝文章原作者允許在網上發表本文。原文刊於《時代論壇》,第八六六期,二OO四年四月四日。
讀者可免費下載本文作個人或小組閱讀及研究,唯必須全文下載,包括本版權聲明,並在引用時聲明出處(引用方法可參「如何在您的中文寫作裡引用本網站文章?」)。
本文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art_0068.htm
OCCR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