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簡介  /  聯絡本中心

以賽亞書五十三章


 

 

作者: 蔡定邦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版權聲明



這期通訊出版之際正值受難節,相信不少弟兄姊妹都會藉著以賽亞書五十三章來默想主耶穌的受苦。在此簡單交代這著名的「第四首僕人之歌」 [1]的不同解釋,以豐富大家對這段耳熟能詳經文的了解。傳統基督教都將之看為針對耶穌受苦的預言;而猶太教傳統則認為這裡的僕人是在指整個以色列民族;但近代舊約學者則大多將這首詩歌當作猶大亡國後,流亡於巴比倫的一位上主僕人所作的感恩詩,或者是僕人的門徒對其先師所寫的輓歌。三個立場各自有其悠長的解釋歷史和依據,作為一個研究舊約的基督徒,筆者亦感受上述不同解釋所呈現的張力。要解決這個複雜的問題,大家需要分清楚一段經文在原來處境中的意義,與及其後在不同處境應用時的解釋。現今學者大多認為,這首詩歌在歷史上確實為一位猶太人在其歷史處境下的作品,但與其他舊約經文一樣,其感人肺腑的描述,一直成為後人模仿以至應用的對象,從而對後世產生極大的影響。而新約作者便將僕人這種代替性受苦( vicarious suffering ),作為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為世人贖罪的完美應驗(路二十二 37 ;徒八 32 ;彼前二 22-25 )。 [2]

以下筆者嘗試解決這首詩歌其中一個翻譯問題。過去這個專欄曾討論不同的版本如何影響我們對經文的翻譯,但除了版本的問題外,聖經翻譯者很多時候需要顧及字詞於上下文的含意,以至原文的語法( syntax ),這裡我們選了第 8 節其中一點來加以說明。原文 和合本譯作「他同世的人」,[3]但這個解釋不大切合上下文以至其中的語法;[4]故有學者重新評估 一字的意思,將這字的亞甲文 和亞拉伯文 互相比較,從而將 理解為「命運」。這個解釋十分合理,可惜並無版本和經文支持。 [5]筆者根據其他證據得出另一個答案,在舊約聖經, 可譯為「兒女」、「後代」(參申三十二 19, 20 ;詩七十三 15 ;一一二 2 ), [6]「他的後裔誰會想念呢?」是一個修辭問題,藉此指出猶大同鄉徹底棄絕這位忠心的僕人,並諷刺他們對其服侍不聞不問,最後甚至讓他鬱鬱以終。

我們相信整首詩歌原本並非用作預言耶穌的受苦,歷史上很可能有位上主僕人為身在異地的同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致令作者可以藉他的經歷寫成這首詩歌;但後來由於詩歌中的描述與基督捨身的經歷極為相似,新約作者便將之直接應用在耶穌身上,而新約的「應驗」正是舊約對後來影響歷史 ( Wirkungsgeschichte ) 的一部分。總括來說,讀這首詩歌確實有助我們默想主耶穌捨己為人的精神,但卻不能因此而否定它對原先以至後世不同閱讀群體的意義。

是那位身懸十架的基督提醒我們應當如何去過每一天,祂憔悴的面容、乾癟的身體具體教導門徒對別人苦難的認同,並在每一次的聖餐向我們重新呼籲:這是我的身體、我的寶血,是為你們捨的, 你們要如此行 ,為的是紀念我。(林前十一 24-25 )

捨棄、重生、新生命。生命於此,不再一樣。

 

原刊於《香港神學院院訊》第 78 期( 2005 年 4 月)「譯經隨筆」專欄

 

 

  1. 應為五十二 13 —五十三 12 ,而之前三首分別是四十二 1-4 ,四十九 1-6 ,五十 4-9 。〔返回〕
  2. 對於這樣重要的一段舊約經文,新約中直接引用在耶穌身上的是「出奇地少」,大部分都只是用暗示的方式間接提到,參 J. Jeremias, art. “ ,” in TDNT , V: 654-717, 705-709 。關於這首詩歌的最新討論,可見 Bernd Janowski, Peter Stuhlmacher (eds.), The Suffering Servant: Isaiah 53 in Jewish and Chris tian Sources , trans. Daniel P. Bailey ( Grand Rapids , MI : Eerdmans, 2004) 。留意原書德文版的副題是 (「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及其影響的歷史」),清楚顯示現今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返回〕
  3. 英文譯本一般譯作 “his generation” 或其同義詞( [N]KJV , RSV , NASB , [N]JB , ESV ),版本的證據包括七十士譯本( ),與及拉丁文武加大譯本( generationem eius )。 〔返回〕
  4. 和合本的句法較為含糊,好像把「他同世的人」當作下文「誰想他…」()的主語,新 譯本的翻譯更為清楚:「至於他那個世代的人中,有誰想到…」。問題是原文 前面用作標示直接受詞的虛詞 ,並不容許這種解釋, 只能夠是動詞 的直接受詞。 〔返回〕
  5. 參 G. R. Driver, “Linguistic and Textual Problems: Isaiah xl-lxvi,” in JTS 36 (1935) 396-406, 403 。這個解釋為以下的譯本 和 學者接納: NRSV, NAB, Einheitsübersetzung; R. N. Whybray, Joseph Blenkinsopp 。〔返回〕
  6. 參 James Muilenburg, “The Book of Isaiah: Chapters 40-66,” The Interpreter's Bible, Volume 5 (New York and Nashville: Abingdon, 1956), p. 626; Muilenburg 並進一步引用兩位舊約學者 C. C. Torrey 和 P. Volz 的解釋作支持。現代譯本採取類似翻譯的有 NIV ( “his descendents” )。 〔返回〕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版權所有©2006
OCCR鳴謝香港神學院及文章原作者允許在網上發表本文。原刊於《香港神學院院訊》第77期(2005年4月)
讀者可免費下載本文作個人或小組閱讀及研究,唯必須全文下載,包括本版權聲明,並在引用時聲明出處
引用方法及中文文章版權詳情及來源可參 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introduction/citationandcopyrights.htm
本文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art_0130.htm
OCCR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版權所有 ©2004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
Copyright ©2004 Online Chinese Christian Resources (OC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