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簡介  /  聯絡本中心

「以善勝惡」的教導為何不見了?
Whatever Happens to Overcome Evil with Good

 

 

作者:Brian L. Harbour博士
(First Baptist Church of Richardson, Texas牧師)

譯者梁偉樂 (嶺南大學哲學文學碩士)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英文原文首頁

版權聲明

 

不需要四周張望來尋找罪惡。罪惡就「伏在門前」(創4:7)。它無處不在。活在這個墮落的世界中,我們在各方面都要碰到面對罪惡的真面目 - 在我們的世界、國家、城市、鄰舍、家庭裡。我們如何應付無處不在的罪惡?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解論及這個問題。他提供了一個既是防禦性又是進取性的策略。

防禦性策略

我們可在羅12:2中找到那防禦性策略,這大概是我們期望保羅會說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罪惡無處不在,它要影響我們,就像影響其他人一樣。在我們裡頭的是聖靈,祂要令我們更像基督。所以保羅勸勉信徒:用內在文化的正面影響來中和外在文化的負面影響。

這是活在一個罪惡無處不在而又墮落世界中的防禦性策略。當我們靠聖靈而活,與聖靈同行,讓聖靈指導我們,被聖靈的能力充滿我們,我們便有能力對抗那圍繞著我們的罪惡。

現今很多基督徒都接受以上的準則作為在這世代生活的標準。這個防禦性策略驅使基督徒抽離社會,只關心他們的基督徒圈子。這個防禦性策略衍生出基督教學校,時至今日更有在家的教育[編按:在美國,父母可選擇不讓子女讀中、小學,自行教育子女]。這是活在當今世界中一個有效的防禦性策略。

防禦性策略是有限制的,那是它的缺點。它只是涉及事情的某一方面。因為一直以來主耶穌告訴我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祂告訴我們,我們是世上的鹽和光,要為這世界帶來味道和光明。(太5:13-16),這位復活的主曾向門徒宣告::「父怎樣差遺了我,我也照樣差遺你們」(約20:21),所以我們不能在世界的影響中來獨善其身,只顧保護自己。

當我們與世界保持距離以免影響自己之際,在同一時間我們有責任影響這個世界。活在一個罪惡無處不在的墮落世界中,我們不能僅有防禦性策略,我們還需要有進取性策略。

進取性策略

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餘下部份談論一個進取性策略。這策略的精神在羅12:17-21可以找到。

保羅在第17節勸勉信徒說:「不要以惡報惡」。報復是一個討回公道的慾望,這是一個屬世的方法。基督徒不應報復,倒要謹記「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12:17),並且,「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12:18)

保羅在第19節告誡說:「不要自己伸冤」。伸冤也是一個報復的慾望,一個屬世的方法。基督徒不應伸冤,倒要愛仇敵。「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保羅在第20節又說:「若渴了,就給他渴。」 (12:20)

保羅在第21節對進取性策略作出如下總結:「以善勝惡」。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12:2),這是防禦性策略。

「以善勝惡」(羅12:21),這是進取性策略。

問題

我們安逸地採用保羅的防禦性策略,但卻往往不滿意他的進取性策略──以善勝惡。聖經的告誡對於活在二十世紀末的美國基督徒是奇怪的,因為有些人向我們提供了一個很不同的策略。當今美國基督教福音派的基本進取性策略是「以力勝惡」,打擊罪惡。

我們從當今最受歡迎的基督徒發言人所聽到的,是戰爭用語。1995年3月, James Dobson 與 John Woodbridge 在《Christianity Today》爆發了一場辯論。Woodbridge寫了一篇文章題為"Cultural War Casualties: How Warfare Rhetoric Is Hurting the Work of the Church"〈文化戰爭的傷亡:戰爭的辭令如何傷害教會的事工〉,當中包括對 James Dobson 和其他人的指控。 Dobson 以文章〈為何我要用「戰爭辭令」〉來回應。 Dobson 在文章中說明了一場有關價值的內戰正在今日衝着美國而來,由兩隊不同立場的軍隊組成,他認為,或會有一日,勝利者會出現。他希望基督徒會成為勝利者。 Dobson 的結論是,我們一定要打擊罪惡而且要在它消滅我們之前把它消滅。

「以善勝惡」的教導為何不見了?當今美國福音派基督教採取最流行的策略是以力勝惡,打擊罪惡。我們由最受歡迎的基督教作家的小說中也學習到這個,因為戰爭是那些小說要發展的主題。 Frank Peretti 在1986年寫了一本名為The Present Darkness《現在的黑暗》的小說,其銷量超過二百萬本而且也成高踞於宗教流行書籍的榜首。故事發生於一個細小的大學城中,關於一場可怕的戰爭,那裡不是兩隊人類軍隊在對壘,而是黑暗的惡魔勢力與天使式的光明力量的對壘。

這本書其中一個受歡迎的原因是讀者感受到作者是給予現在國家所發生的事情一個象徵圖像,而該書挑戰讀者參與對抗罪惡的戰爭。要一直保持警覺,因為身邊的惡魔勢力無時無刻都想佔據我們。消滅罪惡,先發制人,這是 Peretti 的建議。

「以善勝惡」的教導為何不見了?

在美國基督教中,打擊罪惡的最流行策略來自宗教右派[編按:英文為 Religious Right 或 Christian Right ],他們在兩極化的政治裡參與黨派鬥爭。在1991年 Pat Robertson 寫了一本題為New World Order《新世界秩序》的書,描述我們要扺抗的敵人究竟是怎樣的,然後他提出一個進攻策略,主要是結集足夠選民支持他的政治議程。他說:「我們一定要重建......美國,由草根階層做起,在每一地區、每一城市、每一個州做起。」這策略很清晰,我們需要政治性地組織起來打擊邪惡,那個一直廣被接納的「政教分離」原則被這個利用政府機制支持宗教的政治策略取代了。昔日的政教分離原則原意是,國家有責任提供自由,讓教會宣揚人們自由地選擇的宗教信仰。

我們現今面對著一些基督教領袖的戰爭用語、很多宗教小說裡的戰爭主題和很多基督教政治團體的兩極化政治。

「以善勝惡」的教導為何不見了?

重尋聖經的見解

「以善勝惡」是否一個過時的意見,需要棄置,抑或這是一個永恆的基督教真理,需要再次被發掘出來?

我要清楚表示,以善勝惡不是一個過時的見解,那是一個適用於今天的教導。保羅提出了這見解,耶穌在太5:38-42中親自宣告了這見解,而且也由祂自己在十字架上示範了出來。這個見解在新約中其他經文──帖前5:15、林前4:12-13、彼前3:9──也重覆出現。

我們要做的,是和平之子而非破壞和平之子。我們要表現優異,心裡不存恨意(distinctive instead of vindictive)。我們是恩典的傳播者而不是道德審判官,我們要「以善勝惡」!

抗議

我可以聽到有人竊竊私語(我知道有人會這樣說,因為我構想這觀點時對自己也說過相同的話)說:「這麼兒戲的做法在今日是沒有效用的。善待我們的仇敵,拒絕淌這渾水,打不還手,是沒用的。我們需要站出來搏鬥,我們要有立場,要維護我們立場。」

兩個回應

第一個回應:問題不是可行與否,而是甚麼是應該做,怎樣做才是合乎基督教。聖經沒有教導我們消滅罪惡,沒有命令我們要打勝仗,也沒有要求我們想出一個可行的策略。我們的使命是傳福音。我們被召作為世上的光。我們愛因為主耶穌先愛我們。我們被徵召作為恩典的管子、要安慰和鼓勵有需要的人、要承擔別人的痛苦、和做平之子。無論這策略可行與否,我們都需要以善勝惡,因為這是基督徒要做的事情。

第二個回應:當我想到這聖經觀點與當今信徒對它的不滿,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以善勝惡」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救贖大愛的轉化能力,是唯一可以把罪惡化為祝福的力量。

你見到主嗎?祂與十一個門徒在園子中,主在禱告,門徒在睡覺。園中的禱告突然變為一場衝突,十二門徒裡的其中一個──猶大──來了,與他同來的是一大群由大祭司和長老派來手持利劍的人,他們要逮捕耶穌,帶他走,之後就要判他死刑,這是一場經典的善惡對壘。

耶穌呀!用你無限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吧!叫那聽命於你的十二營天使來救你吧!這些都是我們呼求耶穌做的。

但是祂甚麼也沒有做。對於猶大這個叛徒,耶穌說:「朋友,做你要來做的事。」對於憤怒的群眾,耶穌說:「我會與你們同去。」邪惡衝著來要幹掉良善,但耶穌甚麼也沒有做。

你見到祂嗎?耶穌正在十字架上被釘在兩個囚犯之中,其中一個譏誚祂。群眾在十字架前侮辱祂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嘿,他救了別人卻不能救自己。」
耶穌,做些事情吧!從十字架上下來,表明你自己是誰。用你神聖的力量來轟掉他們吧! 這些是我們想祂做的。

但是祂甚麼也沒有做。耶穌只是對其中一個同釘十架的人承諾: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耶穌又為群眾祈禱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邪惡衝著來要幹掉良善,,耶穌甚麼也沒有做。

真是什麼也沒有做?

耶穌在十字架上說過一句話,你還記得嗎?耶穌說:「成了。」邪惡衝著來要幹掉良善,但耶穌戰勝了這場戰爭,完成了祂的任務。祂勝過死亡,克服邪罪。祂粉碎了撒旦的國,建立了神的國。這就是那句說話的意思,所以祂說:「成了。」你知道嗎?祂戰勝了,但不是用刀劍,而是用十字架。

不要為惡所勝。是的,我們不要忘記那防禦性的策略。但是聖經對今日基督徒中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以善勝惡。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版權所有©2008
OCCR鳴謝Christian Ethics Today(http://www.christianethicstoday.com)允許翻譯並在網上發表本文。

讀者可免費下載本文作個人或小組閱讀及研究,唯必須全文下載,包括本版權聲明,並在引用時聲明出處(引用方法可參「如何在您的中文寫作裡引用本網站文章?」)。
本文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art_0147.htm
OCCR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英文原文首頁

 

版權所有 ©2008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
Copyright ©2008 Online Chinese Christian Resources (OC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