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有歷史耶穌的問題出現?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版權聲明
I 引言
「歷史耶穌的探索」(Quest of Historical Jesus)是指一連串有關耶穌某方面的學術研究活動,旨在探討真實歷史裡的耶穌與信仰上的基督有多少一致之處。其情況可透過以下例子說明:
試想像一位十多年的好朋友或親人 [1],是你頗熟悉的,並且他的生命對你的生命有深遠的正面影響,但他不在北京,你身在北京,這裡沒有人認識他,現在,你有三個小時的時間來將他形容給你在北京的朋友認識。
a. 請用兩分鐘想一想你打算怎樣介紹他。
b. 你覺得你的介紹會是全面的嗎?若不全面,你覺得你會偏重於哪幾方面?
c. 這介紹不全面的原因是你沒有足夠時間?還是受你(介紹他)的目的所影響?
1. |
你雖十分認識他,但可能他生活的其他部份是你所不認識的。 |
2.
|
你會否因著他對你的正面影響,傾向過份褒獎他?例如他某次幫助你,其實只是他碰巧有時間,並且又讀過一科心理學,所以就令你覺得他很有愛心和很有智慧地解決了你的苦惱。你大概是知道真正原因的,但你仍想說他是心地善良和聰明的人。 |
再假設十五年後,你有一對兒女,他們未曾見過你的這位好朋友,你想將這一位好朋友的往事告訴他們,同樣,時間不是一個問題,你可以用一年時間慢慢介紹他。
a.今次你的介紹又會是全面的嗎?
b.今次的不全面比上次的不全面多了甚麼因素影響著?
1.
|
事隔二十多年,你的記憶可能會模糊,你的褒獎就會變得更加強烈地支配著你的描述。 |
如果他的名字是約翰 (John),他對你是一個great man,或許我們可以笑說這位John the Great可以分為兩個人──「歷史裡的John」與「你夢想裡的great
man」,他們或許是兩個不同的人!究竟你對John的描述,是一個歷史性的介紹(historical account),抑或是一個英雄傳奇的故事(legend
of a hero)?
同理,研究基督教的人會問一個有關耶穌基督(Jesus Christ)的問題,歷史裡的耶穌(Historical Jesus或Jesus
of history)與早期教會宣稱裡的基督(Christ of proclamation 或Christ of Faith
)有多少相同之處?四福音中神學與歷史有何關係?
II 歷史耶穌的探索
問「歷史裡的耶穌與宣稱裡的基督有多少相同之處」這問題的人可以是信徒,亦可以是非信徒,當然,非信徒比較多傾向認為兩者截然不同,批評基督教把歷史裡的道德教師耶穌美化和神化了,變成一個敬拜的對象。但是,信徒也可有這類質疑,而他們會有不同回應,這些都形成了學術討論上的「歷史耶穌的探索」。這探索一般可以按時期分類,分為第一期(First
Quest or Old Quest),第二期(New Quest)及第三期(Third Quest)。 [2]本文不欲作歷史性的深入闡釋,只簡述這些時期中一些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研究思想,好達到一個介紹的目的:
A) Hermann Samuel Reimarus (賴馬魯斯,1694 - 1768)
一般研究都將歷史耶穌的探索追溯至Reimarus,但N.T. Wright指出其實賴氏是根據比他更早期的英國自然神學家而寫出其研究,
[3]而G.W. Dawes也認為在Reimarus之前,
Buruch Spinoza(斯賓諾莎)的著作已為Reimarus鋪路。 [4]Reimarus是德國漢堡大學(University
of Hamburg)的教授,在他死後,哲學家G. Lessing將Reimarus的著作出版。Reimarus認為要將耶穌事實上所講之話及其教訓與他的門徒所記之描述分開。門徒在耶穌死後有所失望,他們在著作福音書時將耶穌的教訓和行為有所更改,以描寫耶穌成為一個受苦的救世主。使徒對耶穌之言行必有增減,以組織他們的新教義。門徒捏造了耶穌的復活及升天,其實是門徒偷了耶穌的身體。
[5]
賴氏得出結論:歷史裡的耶穌與宣稱裡的基督是很不同的。
B) David F. Strauss(斯特勞斯,1808 - 74)
Strauss是德國杜平根大學(University of Tubingen)教授,在他1835年所著的《耶穌傳》(Das
Leben Jesu),他在書中認為:「只是因為它們含有超自然主義這個簡單的理由,它們就不可能是完全真實的歷史」 [6]
「由於我們現在已經到達批判進程的結尾,已經深刻感覺到我們對於耶穌的歷史知識是多麼缺乏和不可靠……加在耶穌形象上的每一神話色彩,不但使耶穌歷史真面目模糊了,耶穌的歷史真面目,反而被遮蓋在上面的神話色彩破壞得無影無蹤了。……教會信仰中所特別強調的耶穌一生的事實和遭遇,即神蹟和超自然之類的事情,更為確定的是它們並未發生過。」
[7]
所以,他認為歷史裡的耶穌與宣稱裡的基督也是不同的,後者被神話化了。
自此,有學者便用自由神學(Liberal Theology)式的回應方法,企圖除去這些神話化的外衣。一些自由神學者認為基督教精神根本就是高尚的道德理想,人不用倚靠神蹟、甚至不用相信耶穌有復活、不用把耶穌說成是神子,只要重新發掘耶穌的教訓的道德價值,按這榜樣而行就可以。反正神學上的基督太神奇了,不合乎現代思想裡的科學和理性。這是一個由十八世紀興起、在十九世紀大行其道、至今仍有人奉行的立場。
C) Albert Schweitzer(史懷哲,1875 – 1965)
Schweitzer曾作醫生、管風琴家、神學院教授,也是一位非洲宣教士。Schweitzer在其《歷史耶穌的探索》(The
Quest of Historical Jesus) 一書中詳細地評論第一次探索第一期歷史耶穌研究(First Quest)中諸學者的研究。他批評眾多學者的研究將福音書中的耶穌弄得面目全非,「耶穌只淪為唯理主義下的人物、由自由主義賦予生命、再被穿上現代神學的歷史服飾。」
[8]
Schweitzer認為「我們與耶穌的關係是終極神秘的,人不能用歷史觀察或透過推論思想將耶穌過去的人格轉化為現今的活人。」
[9]
「即使歷史上的耶穌在某些地方仍然給我們奇特的印象,但是他真正的人格對我們的影響遠較教義中的他以及向來研究中所認為的他更強烈、更直接。在教義中,他的人格是缺乏生氣的,近代的研究則把他現代化且貶低了。任何人只要敢於正視歷史上的耶穌,並聆聽耶穌以強而有力的話所教給他的道理,他便不再質疑這位乍看似乎奇特的耶穌究竟跟自己有何關係,他將會了解耶穌就是有力量主宰他的人。」
[10]
他更認為整個學術式的耶穌探索是沒有意思和不切實際的,最重要的是實踐耶穌基督的教訓。 [11]
D) Rudolf Bultmann(布特曼,1884 – 1976)
德國University of Marburg(馬爾堡大學)新約學者Rudolf Bultmann認為:「我們現在幾乎不能知道任何有關耶穌的生平和性格。因為早期基督徒的資料對此無興趣,又或這些資料過於零碎,只是傳說。」
[12]他指出歷史裡的耶穌才是不重要的,誰管他當年做過甚麼、說過甚麼,我們只需肯定他在十架上死的歷史性,其餘的歷史問題都可以放棄,我們只要讓十架和復活的教訓帶給我們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的幫助和啟迪,即一個實存的意義(existential significance),那就足夠了。
布特曼出名之處在他提倡的「化除神話」(Demythologizing)釋經。他認為新約作者是用古老的、神話性的世界觀記述事物,所以歷史裡的耶穌所行之神蹟或含有神話性的言語在今天必須重新詮釋,以乎合今日科學化的世界觀。布氏強調:「對現代的人來說,神話性的世界概念、末世論的概念、拯救者和被救者的概念,都已過去和失效……我們必須追問,在神話的掩蓋下……是否會有更深的意義。假如有的話,那末就讓我們放棄那神話性的概念,因為我們想保存其更深的意義。」
[13]
因為他強調信仰不要建立在歷史証據的安全感之上。故此,他完全無興趣找出歷史裡的耶穌,這是神學上「無需要」的,他差不多把此研究方向之門關了。
E) Ernst Käsemann(祈士曼,1906 – 1998)
德國University of Tübingen(杜平根大學)教授Käsemann,本是Bultmann的學生,但他卻不同意Bultmann的理念。1953年,他在一個University
of Marburg的校友會中發表論文《歷史耶穌的問題》(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Jesus)
。他指出問題所在是「復活的主差不多將地上的主的形象完全吞吃了,而其信仰群體維持復活之主為地上的主之貌。而此問題可得解決,就是從耶穌之講論及其群體講論之間的連繫及張力找出來。歷史耶穌的問題,不過是延續性的問題,就是福音在非延續的時間及有變更的宣講中的延續性。」
[14]
換句話說,祈氏相信歷史裡的耶穌與宣稱裡的基督之間有部份一致之處的,因此他為第二期新探索(New Quest)開了新方向的門。
F) 耶穌研討會(Jesus Seminar)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現在,聖經研究及考古學都有著很大的發展,隨著一些重要古籍的發現及對耶穌猶太人身份的肯定,第三探索期(Third
Quest)便多元化地展開了,其中較重要的研究是自1985年起,美國新約學者Robert W. Funk成立了耶穌研討會(Jesus
Seminar) 。他組織了一群學者 [15]仔細去研究福音書及一些古文獻中耶穌的言論及事蹟,再以投票的方法去決定其真確性。經過12年的研究,其結果是有18%的言論是有可能出自耶穌的口,
[16]也有16%的事蹟是可靠的。 [17]故歷史裡的耶穌與宣稱裡的基督有少部份的相連。
III 評議
歷史耶穌的探索的學術動向並非抽離其社會文化背景的,主要受到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及更早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思維所影響。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問題
:
A) 超自然神蹟是否可能 ?
在啟蒙時期,學者對人類自身的理解能力和理性抱樂觀的信心,開始質疑外在的權威,包括聖經及上帝的權威。當時不少人會懷疑聖經中所記述的事有多少是真確的,又會問有多少是合乎自然科學的。自然神論者(Deists)只相信神是實在的本源,但祂不會干預自然界的秩序,自然界是一副巨大的機器,故神蹟不會發生。而科學主義者因為神蹟不能證實,故不能相信之曾發生。按福音書的記載,耶穌的一生充滿了神蹟,在「神蹟不能證實」的前題下,學者們便認為真正的耶穌與福音書的耶穌是不同的,而神蹟、復活及升天不過是被門徒虛構出來的。
要否定耶穌的神蹟的可能性,其中的理據是:「自然定律是最可靠的或科學的世界觀是最真實的,但神蹟不合乎科學中的自然定律,所以神蹟不可靠。」針對這個前設,我們不禁要問:為何科學的自然定律要成為最終的標準,以致違反此標準的便被定性為不可靠?
[18]Albert Schweitzer直斥十九世紀的神學家對其歷史研究方法太有自信,而且強迫了耶穌遵從人類自己的標準。
[19]
但若從傳統神學上看,我們相信神是歷史裡與人相遇的神,祂道成肉身介入人類歷史,那麼,自然地,祂可在其間行神蹟,可以作出超乎自然定律之事(神蹟)。既然我們相信的神是這樣的一位神,我們就沒有動機或強烈的理由去放棄相信神蹟發生的可能性。換言之,「神蹟是不可能的,所以四福音不合乎歷史」並不成立。
請留意,我們不是在論證哪一項事件是神蹟,而是否定他們那「神蹟是原則上(或邏輯上)不可能」的言論。
B) 歷史記載是否足夠客觀?
歷史記載是否足夠客觀?這是我們對一般歷史文獻都會抱的懷疑態度。其背後假設耶穌的一生有其真實歷史(mere history),但當福音書作者記述下來後,真實歷史便受會受扭曲
(distortion) 。這些扭曲可以是福音書作者從其主觀的角度增減有關耶穌的描述等。在處理真實歷史有否受扭曲前,我們或可先探討完全客觀是否可能的問題。每當真實歷史被記錄下來時,若記錄者使用文字來記錄,便遇上字、詞、語氣等的選擇,每一次的選擇都必然會是記錄者的選擇,這其中必然牽涉主觀因素。因此,就算是今天的新聞報告,亦難免有其主觀角度及因素了。
那麼我們要問的,就不是福音書是否完全地客觀,而是福音書作為一份文獻,與一般其他歷史文獻的客觀性有沒有很大的差別。成功地指證福音書有主觀成份,卻沒有比較福音書與一般歷史文獻的相對客觀性,其實不能說明很多東西。
C) 福音書有多少可信的歷史?
福音書是綜合神學、文學、歷史的產品,從書中內容可見,作者是有意圖傳達一些歷史事件的,雖然他們的史觀未必與我們的完全相同。因此,我們不應把它們視為純神學著作而沒有歷史價值。
首先,我們似乎不應把四福音視為純神學著作,原因除了可能其中包含不少歷史成份外,從其寫實式文體我們可以說,福音書作者的本意似乎是想寫一些歷史的。寫實式文體在當時最自然的用途,就是記載史實。既是有記載歷史的意圖,我們似乎應該自然地要面對「是否相信這歷史見證」的選擇,而不立刻否定其歷史性。(譬如說,當一個朋友承諾借你五十元,你要麼相信他會履行承諾,要麼不相信他會這樣做,你卻不可以當他不是在說一些承諾你的話,以為他只是在說一堆沒有這含義的文字。)
而四福音是在耶穌復活後數十年內寫成,若其中有穿鑿附會或虛構失實,跟過耶穌的人極有可能會強烈反對。讀者或問,那麼,為何不可假設那些跟過耶穌的人一廂情願地把耶穌神聖化?原因是他們的生命若不是藉耶穌復活得到極大改變,他們並沒有可能放膽到處傳道,這故事的真實性對他們來說是生與死的問題,他們明知是假都仍為此而送命的可能性極低。又有人會認為,或許他們處於長期的集體幻覺,所以他們不是「明知」這是假的?然而,既長期(幾十年)又集體的幻覺是幾乎沒可能的事。
IV 對不認識神學的信徒,這討論有何意義?
許多不認識神學的信徒其實骨子裡都是擁抱著以上所討論過的心態的其中一項,他們要麼基於科學思考,不想相信神蹟,要麼覺得聖經本來就是神向他們直接說的話,聖經成書的歷史背景和聖經故事的歷史真實性從來都不值得關心,只要他們體會到和實踐著信仰的「精神」就足夠,耶穌和歷史裡做過甚麼彷彿不太重要,反正他們都只是在福音書裡學做人,學那些教訓的要義而已。
又會有信徒說:「信仰裡最重要的豈不就是實踐愛心、每天學習倚靠主麼?既然絕大部份基督徒都是這樣生活,強調這些的教會繼續有增長,我看不出這些東西有甚麼重要。」這樣,他們認為不需要理會這些神學討論。這其實是訴諸無知的謬誤──當你不知道怎樣才是正確,但你知道你現在的簡陋思想總算行得通,你就跳到一個結論:否定其他想法的價值。
「耶穌基督」不是我們喜歡怎樣詮釋都可以的,我們不可以喜歡祂某一方面,就珍而重之,其他的卻視而不見。例如,很多信徒都只是一味強調愛的實踐或自己在人生中領悟到的道德道理,耶穌的生平只是用來表現愛的最佳例子,基本上連聖經有沒有其他教訓也不關心,甚至罪的教義、神是怎樣的一位神(神的屬性)等等,全都不太理會。
當然,我們也須體諒上述神學問題的複雜性,這對於未聽過的信徒是很難立刻接受或很難立刻明白的。上述神學問題直接影響著過去二百年來的聖經研究,所以今天研讀聖經時,初學者宜選擇適合的註釋書,多留意其背後的神學假設。這不是說其他研究不好,只是如果初學者對此未有充份掌握或醒覺,就會越讀越感混亂。
神若真的道成肉身,真的在人類歷史裡活過,藉著屬於時空的古以色列人歷史、耶穌生平、和初期教會的歷史來啟示祂自己和祂的真理,又真的藉著歷史中活生生的人作為聖經成書的作者和第一批讀者,又安排使徒為歷史的見證人,信徒認識聖經時,就沒有權利把聖經研究裡那些歷史背景、作者/讀者、文學體裁、寫作動機等等一大堆問題拋諸腦後,只默想那些令他們有「感動」的經文或詞語。雖然這未必算得上是聖經的具體內容,但是它們與聖經的具體內容的緊密關係卻使我們不可以視若無睹。
- 為行文之便,假設是「他」,而不是「她」,當然,有人會認為「他」不一定是指男性的。〔返回〕
- Paget (2001: 149)〔返回〕
- Wright ( 1992 )〔返回〕
- Dawes ( 1999: 2 , 54 )〔返回〕
- Reimarus (1778: 58 - 83)〔返回〕
- Strauss (1996 , vol. 1: 51
)〔返回〕
- Strauss (1996 , vol. 2: 366-9
)〔返回〕
- Schweitzer (2001: 478)〔返回〕
- 同上,486頁。〔返回〕
- Schweitzer (1992: 72 – 3 )〔返回〕
- 黃錫木 (2000: 84 )
〔返回〕
- Bultmann (1987: 94-5)〔返回〕
- Bultmann (1975:23)〔返回〕
- Käsemann (1982: 46-47)〔返回〕
- Witherington (1995: 43 ),作者質疑這群自選的學者的代表性。〔返回〕
- Witherington (1995: 46 )〔返回〕
- 黃錫木 (2000: 70)〔返回〕
- 這不是說科學是虛假的,而是研究某一些類別的東西的最佳方法並不是科學方法。換言之,被反對的不是科學,而是篤信只有科學才可達致知識的科學主義。〔返回〕
- Schweitzer (2001: 479)〔返回〕
參考書目
Bornkamm, Gunther (1960), Jesus of Nazareth, (trans. by Irene
and Fraser McLuskey with James M. Robinson), London : Hodder
and Stoughton .
Bultmann, Rudolf (1952),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by Ire K.Grobel) London: SCM Press LTD.
Bultmann, Rudolf (1963), The History of the Synoptic Tradition,
(trans. by John Marsh ), New York : Harper & Row Publishers.
Bultmann, Rudolf (1987), ‘Jesus and the Word’ in Roger A.
Johnson (ed), Rudolf Bultmann : Interpreting Faith for the
Modern Era, London : Collins.
布特曼(Bultmann, Rudolf.) ( 1975) 《耶穌基督與神話--附 "系統神學"》
(蔡美珠譯)台北:水牛
Dawes, Gregory W. ed. (1999) The Historical Jesus Quest Louisville
: Westminster John Knox
Evans, Stephen (2002),《信仰的尋問──理性與奧秘的指示》(張國棟譯) ,香港:學生福音團契,第八章「耶穌真是神嗎?」
Käsemann, Ernst (1982), Essays on New Testament Themes, (trans.
By W.J. Monyague) Philadelphia : Fortress Press
馬素爾(Marshall, I. Howard )(1988) 《我信歷史上的耶穌》(黃浩儀譯) 香港 : 天道書樓
McGrath, Alister E. (1994), 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Oxford : Blackwell Chapter 10, "Faith
and History: A New Christological Agenda", pp. 316-327.
中譯為《神學ABC》(台灣:校園出版社)
Paget, James C. (2001), ‘Quests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 ’
in Markus Bockmuehl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esu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amm, Bernard (1983)《基督教釋經學》(詹正義譯),香港:基道,第二章,「歷史上諸學派」。
Reimarus, Hermann Samuel (1778), the Wolfenbuttel Fragment
VII , in Dawes ed. The Historical Jesus Quest Louisville :
Westminster John Knox
Schweitzer, Albert (2001), 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
(trans. by W. Montgomery, J.R. Coates, Susan Cupitt and John
Bowden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史懷哲(Schweitzer, Albert)(1992)《史懷哲自傳》(梁祥美),香港:志文
史懷識(Schweizer, Eduard) 等 (1997) 《耶穌,你是誰?》(周建立譯) 香港 :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
史特勞斯(Strauss, David Friedrich ) (1996)《耶穌傳》卷一、二 (吳永泉譯) , 北京:
商務印書館
Witherington III , Ben (1995), The Jesus Quest, Downers Grove
: InterVarsity Press
Wright, N.T. (1992) ,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 ” ,
p796-802 in vol. 3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 D. N. Freedman,
et al. Garden City, NY : Doubleday
Wright, N.T. (1996), 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黃錫木(2000) 《福音書總論與馬可福音導論》香港 : 基道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版權所有©2003
OCCR鳴謝文章原作者允許在網上發表本文。
讀者可免費下載本文作個人或小組閱讀及研究,唯必須全文下載,包括本版權聲明,並在引用時聲明出處(引用方法可參「如何在您的中文寫作裡引用本網站文章?」)。
本文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art_0074.htm
OCCR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