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簡介  /  聯絡本中心

詩篇的結構與形式

 

 

作者:蔡錦圖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版權聲明


詩篇在希伯來文聖經中屬第三部分「聖卷」( Ketuvim )。詩篇是讚美和禱告的彙編,在以色列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至少自大衞時代一直延至被擄到巴比倫之後。現今的詩篇彙集,代表着最後編輯階段的成果。

舊約聖經正典的詩篇共有150篇,可以分為五卷:一至四十一篇、四十二至七十二篇、七十三至八十九篇、九十至一○六篇、一○七至一五○篇。某些詩篇是有重複的(例如,十四篇=五十三篇,六十篇5-12節=一○八篇6-13節,七十篇=四十篇13-17節),卷與卷之間由四首讚美詩(四十一13,七十二18、19,八十九52,一○六48)來劃分。不過,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中詩篇的組合方式有所不同。

詩篇主要是採用平行句的文學形式,最常見有同義平行、反義平行和綜合平行。部分詩篇以離合詩( acrostic psalms )的獨特體裁撰寫,這些詩篇的每一句都是順序以一個希伯來字母(共22個字母)開始的,包括九、十、二十五、三十四、三十七、一一一、一一二、一四五篇,尤其是一一九篇,包含22組,每組8句的詩,同一組內的每一句都以相同的字母開始。

詩篇大部分都有標題,記錄了不同的音樂和禮儀用語。整體超過三分一的詩篇在標題上註明是「交與詩班長(伶長)」的,顯示它與聖殿崇拜的密切關係。此外,部分詩篇的標題載有名字,大多歸為大衞的詩(合共73篇,主要在卷一和卷二,不過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有84篇為「大衞的詩」,拉丁文《武加大譯本》有85篇)。以下以表列的方式,把詩篇的結構整理出來,以供讀者參考。





英文聖經:Psalms
《希伯來聖經》: Tehillim(讚歌)
希臘文《七十士譯本》: Psalmoi
拉丁文聖經: Liber Psalmorum





正典的組合
方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詩1-41 詩42-72 詩73-89 詩90-106 詩107-150
共41篇 共31篇 共47篇 共17篇 共44篇
除了詩篇1, 2, 10和33篇之外,在標題中都提到是大衞的詩。不過,使徒行傳把詩篇2篇歸於大衞,詩篇10篇可能是從9篇獨立出來的,《七十士譯本》和死海古卷文獻(4QPsq)也把詩篇33篇歸於大衞。故此, 除了1 篇之外,其餘在傳統上都是大衞的詩。
其中18篇是大衞的詩(詩51-72),其餘主要
是可拉後裔的詩(詩42-49)、所羅門的詩(詩72)和無名詩。
主要是亞薩的詩(詩73-83)和可拉後裔的詩(詩84, 85, 87和88)。 主要是讚美詩,包括耶和華為王的詩(詩93-99)。 主要是以「哈利路亞」開首的詩( 詩1 1 1 -1 1 8 ) 和上行之詩(詩120-134)。
卷與卷之間由4首讚美詩(詩41:13,72:18, 19,89:52,106:48)來劃分









大衞(合共73篇) 共37篇
(詩3-9 (10), 11-32, 34-41)
共37篇
(詩3-9 (10), 11-32, 34-41)
共1篇
(詩86)

共2篇
(詩101, 103)
共15篇
(詩108-110, 122, 124, 131, 133,
138-145)
亞薩(合共12篇) - 共1篇
(詩50)

共11篇
(詩73-83)

- -
可拉後裔(合共10篇) - 共7篇
(詩42, 44-49)
共3篇
(詩84-85, 87-88)
- 共1篇(詩127)
所羅門(合共2篇) - 共1篇
(詩72)
- - 共1篇(詩127)
可拉後裔和希幔(合共1篇) - - 共1篇
(詩88)
- -
以探(合共1篇) - - 共1篇
(詩89)
- -
摩西(合共1篇) - - - 共1篇
(詩90)
-
沒有名字(合共50篇) 共4篇 - - 共14篇 共28篇
詩篇記載大衞生平事蹟的標題
(合共13篇)
共4篇
(詩3, 7, 18, 34)
共8篇
(詩51, 52, 54, 56, 57, 59, 60, 63)
- - 共1篇
(詩142)









交與伶長 lam-menasseah 出現在約50篇詩篇標題中
交與伶長耶杜頓 Yedutun 某些詩篇的標題(詩39, 62, 77)
絲絃的樂器 neginah / neginoth 可能是指示使用豎琴一類的弦樂器(詩4, 6, 54, 55, 61, 67, 76)
調用女音 Alamoth 意思不詳,有些學者認為可能是指「伴隨以攔的樂器」或「女音」(即女高音),《和合本》是按後者的意思翻譯的(詩46)
調用第八 Sheminith 意思不詳(詩6, 12)
吹的樂器 Nehiloth 可能表示這曲是用管樂吹奏,常常與哀悼的詩歌結合在一起(詩5)
迦特樂器 Gittith (詩8, 81, 84)
細拉 Selah 意思不詳,可能是一個音符、休止符,或其他指示符號,在詩篇和哈巴谷書中合共出現74次




調


調用麻哈拉
(利暗俄)
Mahalath (Leannoth) (詩53, 88)
調用百合花 Shushan Eduth / Shoshannim (詩45, 60, 69)
調用慕拉便 Muth-labben (詩9)
調用朝鹿 Aijeleth Shahar (詩22)
調用遠方無聲鴿 Jonath-elem-rechokim (詩56)
調用休要毀壞 Al-taschith (詩57, 58, 59, 75)
訓誨詩 Maskil; Maschil 可能代表某一類詩篇,不過意思不詳,也許是指生活教訓或默想的詩歌,在特別節期吟唱,用來教導百姓(詩32, 42, 44, 45, 52-55, 74, 78, 88, 89, 142)







流離歌 Shiggaion; Shigionoth 意思不詳,可能是哀歌詩體的指示(詩7)
安息日的詩歌 Sabbath (詩92)
稱謝詩 todah (詩100)
記念詩 Lehazkir (詩38, 70)
上行之詩 shir ham-ma aloth 「上行之詩」的意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一般認為它們是在朝聖者前往位處高地的耶路撒冷朝聖途中所唱的(詩120-134)

詩篇的形式

詩篇在正典中的每一組別,顯然都包括了不同類別的詩篇。從19世紀開始,西方聖經學者運用形式鑑別學( form criticism )的方法分析聖經文體,包括詩篇,其中以德國聖經學者袞克爾( J. H. H. Gunkel ,1862-1932)對詩篇文體形式( genre ,德文是 Gattungen )的分類影響後世最深。在袞克爾的研究基礎上,挪威舊約學者莫文克( S. O. P. Mowinckel ,1884-1965)對詩篇與以色列人敬拜生活的關係作出深入的探討。雖然20世紀聖經學者對他們的理論提出挑戰與修訂,不過他們對詩篇的分類方式仍然值得參考。形式鑑別學普遍認為,詩篇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為讚美詩、哀歌和感恩詩三大類,其中可分為個人詩篇和團體詩篇。從內容看,卷一至卷三多是祈禱詩(包括哀歌),卷四和卷五以讚美詩為主,感恩詩則分佈於卷一、卷二和卷四中。此外,學者對詩篇的其他分類方式就有不同意見了,較常接納的類別有君王詩篇、禮儀詩篇、耶和華登基詩、智慧律法詩和歷史詩等。下表列出學者對讚美詩、哀歌和感恩詩三類作品的一般結構分析。

哀歌詩篇
(Lament Psalms)
感恩詩(Thanksgiving or Todah Psalms) 讚美詩
(Hymnic Psalms)
I. 對神祈願
a) 以第一身向神禱告(我,你)
b) 最初的祈求

I. 詩人見證的概述
a) 祈求協助的回憶
b) 重述神的介入

I. 讚美的呼籲
a) 祈使式的運用
b) 對象是羣體(眾數)
II. 向神抱怨
a) 描述困難,向神詢問
b) 危機;在悔罪詩中這部分是描述罪
c) 無辜的申訴
d) 經常包括最初的求助懇求
e) 對罪人或敵人的譴責


II. 詩人經驗的報導
a) 原本的困難
b) 呼求協助
c) 神的拯救





II. 讚美的理由
a) 「因為」
b) 以分詞子句描述神
c) 神的拯救/神的創造

 

III. 信靠的肯定
a) 「不過」
b) 詩篇的轉折;神學的焦點

III. 在讚美/感恩中承認神的救助
a) 敬拜
b) 讚美的呼籲

III. 讚美的再次呼籲
a) 祈使式的運用
b) 對象是群體(眾數)
IV. 懇求
a) 祈求神介入
b) 經常用「拯救」或「釋放」的詞語
   
V. 回應的確認
a) 垂聽的肯定
b) 讚美的誓言;敬拜
   
VI. 頌讚;祝福;讚美    

(本文蒙香港神學院講師蔡定邦博士審閱,謹此致謝。)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版權所有©2005
OCCR鳴謝漢語聖經協會及文章原作者允許在網上發表本文。轉載自漢語聖經協會,《讀經與譯經》,第9期,2003年7月。
讀者可免費下載本文作個人或小組閱讀及研究,唯必須全文下載,包括本版權聲明,並在引用時聲明出處
引用方法及中文文章版權詳情及來源可參 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introduction/citationandcopyrights.htm
本文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art_0106.htm
OCCR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版權所有 ©2004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
Copyright ©2004 Online Chinese Christian Resources (OC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