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簡介  /  聯絡本中心

後現代多面睇系列之四
後現代的信仰觀──海德格思想的啟迪

 

作者:蘇智聰(sodanielcc@hotmail.com)

作者為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神學系特約講師,研究興趣包括宗教哲學與歐陸哲學。作者電郵:sodanielcc@hotmail.com

本文刊登於《時代論壇》第794期,2002年11月17日,後現代多面睇系列之四,亦是最後一篇。分題為《時代論壇》編者所加。協助提供該系列稿件者:張國棟,《後現代文化與基督教》(香港:FES Press,2002)編者之一。



本系列之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版權聲明

 

德國哲人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的思想,對後現代哲學有極深遠的影響。本文嘗試略述德格對傳統哲學與神學的雙重批判,並反省其對今日信徒的意義。

追本溯源第一因

對西方存有學的批判,可以說是海德格哲學的起點。所謂「存有學」(Ontology)其實是哲學中的一門學科,其討論的問題包括:「甚麼是『有』?」「『有』與『無』之間如何界限?」「萬有從何而來?」等等。存有學所研究的,可以說是西方哲學中最抽象、最終極的問題。自古希臘時代,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已經從萬物的生滅過程,推論萬有背後必有終極的「第一因」(First Cause);它為萬有之因,自己卻不依賴任何原因而存在。這第一因是最真實的、最高貴的存有,所以被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稱為「神性者」(To Theon)。

後來基督教神學吸收了希臘哲學思想,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所討論的「神性者」,等同於聖經中的創造主。自此,基督教神學便與西方哲學匯流。發展至十三世紀,聖多馬士(St. Thomas Aquinas)利用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發展出一套博大精深的基督教哲/神學,其起點正是以亞里士多德的方法,論證第一因(即神)的存在。

其後多馬士主義雖然息微,但繼之而起的重要哲學家如笛卡兒(Descartes)、斯賓諾沙(Spinoza)、萊布尼玆(Leibnitz)、黑格爾(Hegel)等,都以「神」作為其思想體系的中心。他們討論的「神」不一定是有情智位格的上帝,但都接近傳統神學中那終極的、完美的,絕對的存有。海德格將這由柏拉圖起,連綿發展至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傳統稱為「存有-神-學」(onto-theo-logy)。「存有-神-學」的特徵,是存有學與神學二合為一;它的主旨,是要以一至高的、永恆的存有,作為天地萬有的根源,與萬事萬理的解釋。

超越理智的上帝

海德格以他獨特的現象學方法(phenomenological method),對他視為支撐整個西方哲學傳統的「存有-神-學」,作出根本性的批判。他從人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指出存有學中所討論的「存有」(Being)、「實相」(Reality)、「本質」(Substance)等,不過是哲學家發明出來的抽象概念,其實並無客觀的真實性。這些概念的最大毛病,是將活潑、實質的生活經驗,描述為僵化、虛渺的抽象理論,對於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其實毫無幫助。既然傳統的存有學並不可靠,與之連體雙生的傳統神學,亦一樣應受到質疑;所謂超越時空的完美者、創造的根源、至高的存有,其實亦不過是一大堆空洞的概念而已。

許多後現代的思想家繼承了海德格對「存有-神-學」的批判,對任何客觀的存有與真理皆抱懷疑的態度,繼而順帶否定神的存在。然而亦有人認為海德格的哲學並不一定導至無神論的思想,反而可以成為開展後現代神學的契機。著名基督徒哲學家韋斯範(Merold Westphal)便指出:過往傳統神學將自己與存有學結合,根本就是一項錯誤的策略。造成「存有-神-學」的錯誤動機,是哲學家們企圖利用「神」這觀念,去建立對宇宙人生的一套整全解釋,以容讓理性的光輝,透析萬事萬物。所以,「存有-神-學」中的神只是「哲學家的神」(the philosopher's God),亦只能因應理性的需要而存在,與聖經中所言「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其實相距甚遠。

韋斯範認為,後現代的神學必須認清人類理智的極限,放棄建立一套終極理論的目標,轉而強調以信心回應超越理智的上帝。從這個角度看來,海德格的思想不但不是無神主義,反而與馬丁路德、祈克果、巴特等人的神學思想彼此呼應。在這一脈的神學傳統中,「神」不再被理解為使萬物存在的「第一因」,而是將自己與我們分享的「恆愛」(Agape);神學的高峰不再是知識和亮光,而是讚美與歌頌。

穩定信仰與荒謬人生

驟眼看來,後現代主義對傳統神學的批判,似乎與今日大部分的信徒毫不相干:我們大多不懂甚麼「存有學」,而多數基督教會甚至神學院亦對如「經院哲學」之類的「存有-神-學」並不熱衷。但是,如果「存有-神-學」的主旨,如韋斯範所指,是要應用「無限的神」這觀念來建立可以解釋一切的理論,我們又豈沒有自己的一套「存有-神-學」?普遍的信徒,一樣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相信以下的一套哲/神學:它以神是「創造者」、「完美者」、「審判者」、「掌管萬有者」等我們熟悉的宗教語彙為核心,結合了近代科學理性的知識觀,而成為一套包容廣大,而又相當穩定的世界觀。在這套世界觀下,超越時空的上帝以其全知與全能監控一切、支配一切,歷史的事件與信徒的際遇,都可以用「神的計劃」作為解釋,而信徒置身的崗位,都可以用「神的旨意」作為肯定。宇宙及人生既由神的智慧安排鋪陳,一切知識、信仰、社會、道德的問題,理論上都可以有確切、清晰的答案;人生的種種疑惑,亦可以倚靠神所賜的智慧一一化解。在這套世界觀內,一切均可以理性化、合理化,上帝於是成為我們安身立命的理論根據,亦間中成為我們傾訴、歌頌的對象。然而,這樣的信仰模式,又是否真與聖經中描述的信仰生活吻合?活在這種清晰、穩定的信仰觀下,我們還能與約伯記、傳道書、先知書的作者一起,感觸人生的荒謬,信仰的弔詭嗎?我們還會與新約的信徒一起,驚歎天國的奧祕,和救恩的奇妙嗎?

後現代對客觀理性的批判,挑戰我們要常常對自己信仰人生觀的客觀性、自足性和準確性保持健康的懷疑。這絕不是說我們要否定理性、信仰和神學,而是要求我們超越抽象的既定概念,隨著生活的衝擊,不斷重新詮釋「神的創造」、「神的主權」、「神的旨意」等信仰名詞的真實意義。在後現代的信仰中,我們不再強調上帝能帶給我們對宇宙人生的透切理解,而是強調上帝本身及其旨意最終都是超越我們認知能力的奧祕(mystery)。這樣,我們才能學習以「恐懼戰競的心」,來敬拜這位神性、莫測的上帝,與及面對莫測的人生。這樣,信仰不再成為解釋一切的理論,而是對神主動呼召的生命回應。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版權所有©2003
OCCR鳴謝文章原作者及《時代論壇》編輯允許在網上發表本文。原文刊於《時代論壇》第七九四期,二○○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讀者可免費下載本文作個人或小組閱讀及研究,唯必須全文下載,包括本版權聲明,並在引用時聲明出處(引用方法可參「如何在您的中文寫作裡引用本網站文章?」)。
本文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art_0031.htm
OCCR網址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

本系列之

繁體PDF檔下載简体PDF档下载首頁

 

版權所有 ©2004 基督教線上中文資源中心(OCCR)
Copyright ©2004 Online Chinese Christian Resources (OCCR)